拍摄25km的日落人像是一种怎样的体验。

讲故事前先卖个关子,猜猜这个是什么?
文章作者:付浩
作为一名天文爱好者,每年在大众媒体上看到最多的天象新闻有两类:流星雨,以及超级月亮。近两年,“超级月亮”常常被媒体炒得火热,并配上这样的图:
A supermoon rises behind Glastonbury Tor, Somerset in 2015. (Credit: Matt Cardy/Getty Images)
实际上每逢这样的日子,大家满怀期望能看到不同以往的超大号月亮,但是最终往往失望而归,抱怨一句“不就是平时的月亮嘛”。这是因为,所谓的“超级月亮”,和一般满月的视直径其实没变太多,它们的对比是这样的:(左一般满月,右超级月亮)
By Marcoaliaslama (CC BY-SA 3.0) From Wikipedia
那么问题来了:那些看起来很壮观的大月亮,是怎么拍摄的呢?
除去PS大法,想要拍摄天体显得很大很壮观,只需要记住一个关键点:衬托。只要让人和建筑看起来很小,被摄天体自然显得大。为达到这一目的,需要一种神器:长焦镜头(或望远镜),还需要做一件事:离开被摄地景或人物足够远。一般来讲,日月的视直径约0.5°;那么为了让一个身高1.8m的人看起来的高度和日月直径相同,需要离开目标:
如果想让人相对天体显得更小,只需要离得更远,用更长焦距的镜头拍摄即可。
做了这么多铺垫,终于该进入主题了。
去年11月15日是满月的日子,拍过月落之后我查看图片时,发现了神奇的东西:
停!放大!再放大——
快看!在画面中心,有熟悉的东西——妙峰山千亩玫瑰园的盘山路!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只要有一个人站在那里,我们从学校的机位拍过去,就可以获得非常震撼的“超级月亮/超级太阳”效果。
就像这样:
这样:
甚至这样:
(分辨率低,请自行脑补月亮或太阳的效果)
实际上,想要拍摄这种“凌日”或者“凌月”的人物剪影,最大难点有二:一个是好的模特站位,另一个是好的机位。前者需要较好的交通条件、自然景观条件、安全条件以及通讯条件;后者需要开阔、稳定、易于搬运拍摄器材的平台(望远镜一套设备少说30 kg)。而11月15号这张月落照片的出炉,使得两个条件同时满足:既有了机位,又找到了站位,剩下的就是等太阳/月亮过来了。于是找到了协会里几个老朋友,开始策划一个大新闻。
首先想到的是凌月人像剪影,也就是豪华版的“超级月亮”。在机位和模特位已经确定的情况下,只需要找到某一天的月落正好在妙峰山玫瑰园这一方位就可以。但是月亮这厮跑的太快,每隔29~30天就在天球上(绕白道)走一圈,这就导致每天月落的方位角变化很多,很难落在预定位置。经过一番测算,半年内还找不到合适的日子。因此我们退而求其次,把视线转向太阳。
和月球比起来,太阳的步伐更稳重,更悠然——每年绕黄道一周,每天移动的角距离只有不到1°。这为我们的拍摄提供了极大的方便。通过Stellarium软件对比方位角和高度参数,我们将拍摄“凌日人像”的时间定在今年的4月27日傍晚。
左图为17.4.27日落时,右图为16.11.15月落时(对应前文中的照片)。蓝框是赤纬,红框为天体在天空的方位和高度角。左右图日月的方位角相差约35’,即4月27日日落比11月15日月落位置靠南约1个太阳的视直径(~32’),正好会从玫瑰园盘山路的垭口落下。
为了避免测算失准,4月21日,笔者进行了一次预拍摄:
(按计算,27号落在山路垭口,稳了)
到了27日这天,搞事情的骨干5人兵分两路:我跟泽生、基佬开车去妙峰山玫瑰园,教授和召麒留在学校拍摄。两路人从中午就开始做准备。
不一会儿,已经开上了一千多米高的阳台山,视野一片开阔。此时,学校看我们:
我们看学校:
地图测距:
(直线距离24.6公里的人像摄影,就问你们怕不怕)
之前照片里的小松树,离近了看是这样的:
(原来是个信号塔)
在山上稍微吹了吹风,黄昏很快就到了。我们打开微信语音保持着实时通讯,等待太阳掠过山峦落下。在此之前,拍摄小组的两人已经架好了两台望远镜:GSO RC8折反射望远镜(焦距2000 mm)和米德Coronado PST 60 mm日珥镜(焦距400 mm),在瞄向我们的方向时,我们站在路边的栏杆上做出动作,由于距离实在是太远,而且高空风速非常大,视宁度差,所以对面基本上只能看到个大概的人影。幸好此时山上没有游客,不然站在山路边做着各种姿势的我们仨绝对会被人投以关爱ZZ的眼神,后果不堪设想。
(站在路边护栏上的我们,仿佛三只猴)
很快就到了日落时分,在对面的指挥下,我们仨摆出各种姿势,等待自己的影子投向25公里外的两台望远镜。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很短暂的,因为太阳在天上走过自己直径长短的路程,只需要2 min;留给我们凹造型的时间也不过3min左右。
另一边拍摄小组的两位小伙伴就没有这么悠闲了,他们需要调整相机参数、在落日过亮时对镜筒减光、抓住视宁度好的窗口疯狂连拍……当天的风速不小,望远镜甚至会被吹晃动,可以说拍摄难度是非常大了。
(拍摄工作掠影)
伴随着七嘴八舌的讨论,电话一边的人疯狂摆姿势,另一边的人疯狂按快门。摆姿势的我们深感自己的姿势水平还不够高,两分钟的时间里大部分时候的在僵硬的懵币状态。拍摄过半时,忽然听筒里传来一声惊呼:“卧槽,有绿闪!”一下子让人激动起来,想象着自己像凌日的水星一样穿过日面,伴随着红日边缘迷幻的绿光……不禁开始脑补成片的壮观效果。
最终,语音聊天里传来完毕的告知,拍摄任务圆满完成。但是山上的我们这边太阳还没有落下,仨人任由余晖散尽、天色变暗才踏上返程。
(给给的合影,画面右侧亮带是北清路)
回城吃了夜宵就立马找到另外两个小伙伴,看到照片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崩溃的:
(说好的造型呢!)
(说好的感悟人类渺小呢!人在哪?!)
(找到人了,感觉如同在核爆中心)
本以为已经无力回天的时候,我们作为天爱的基本素养帮了大忙——召麒使用DSS叠加了地景,让模糊不清的山体和路面轮廓清晰度得到了很大的改善,但是作为画面灵魂的人,则是连叠加也无能为力了。最终我们能做的只有从矮子里面拔将军,找出各种模糊的图里最人物清晰的那张。
不过还是应当感谢DSS这款叠加软件,让我们能够最终获得下面的成片:
By Fu Hao, Li Zhaoqi and Wang Zhuoxiao, 2016.4.27
再给辛苦奔波的我们一个特写:
最珍贵的一帧图——绿闪人像↓
放大上图看到比较清楚的三个人↓
(这可能是迄今全球唯一一张绿闪日落人像了)
为了证明图里那三个柱状物体确实是人,我也是拼了,局部动图奉上:
(注意我们群魔乱舞般的姿势)
总结:
这次拍摄总体来讲准备还算充分。最大的问题是低估了距离和视宁度对成像画质的影响,如果能找到更近一些的机位拍摄,人就可以显得更大,也可以拍出更明显的动作。
希望这篇小文能给更多人以启发,寻找机会拍出更牛叉的凌日凌月大片。当然,能拍到凌深空天体的巨片、凌系外行星的奆片(雾)就更好了。
全文完。
(文中涉及版权的图片均已进行标注)
文章授权转载自[清华天协]公众号,原作者:付浩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长按下图后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,
或直接点最上方关注本订阅号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作者:李召麒
©版权所有,合作请私信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静静捕捉生活的美。
分享生活,留住感动。
欢迎关注召麒的微信平台
&个人网站:www.ons7.com
图虫(id:召麒):http://wife.tuchong.com
500px账号:http://500px.com/lzq12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