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晚霞预报三定律”

今天放一些可能比较干的干货。
在之前的晚霞预报理论中,除了引入从卫星角度与预报角度观察云边界外,更重要的是精确的定量计算,在第一篇教程之后,还有一些辅助性质的定量理论没有很好的整理过。
例如:
不同云高度所需的云边界距离是多少?
不同云高度的晚霞可以烧多长时间?头顶某位置可以烧多长时间?
多大的云洞形成多长时间的晚霞?云洞小于多少就不算做云洞等等问题。
这样就形成了
“晚霞预报三定律”
1、云边界定律
2、晚霞时间定律
3、云洞大小定律
今天就来整理一下这部分内容
先放干货:
1、出晚霞的安全距离:
L km=2*(arccos(6371/(6371+云高度km))/360)*(6371*2π)
2、晚霞时间定律:
Z总=所见范围云烧的时间T2+某一点所烧的持续时间T1
T1=[arccos(6371/(6371+h))/360]*24*60/sin x
T2=L1/(6371*2π)*24*60/sin x
ps:x为正午太阳高度角,h为云层高度,单位km。
3、所需云洞大小:
Q km=(晚霞时间Z min/1440 min)*40076 km
下面就来简单解释一下:
晚霞第一定律:云边界定律
晚霞第一定律是最重要的定律,也是第二、三定律的基础,用于计算日落方向云边界在多远就可以产生晚霞的问题。
示意图:
OB=云层高度+地球半径
OA=地球半径
晚霞条件为阳光照射到云的底部,所以需要[日落时刻][日落方向]大约2AB的距离的地方的上空没有云。
也就是:
需要2*√((6371+云高度)^2-6371^2)远的距离没云(单位km)
如果精细点用弧度算法其实也差不多:
2*(arccos(6371/(6371+云高度))/360)*(6371*2π)
当然还要考虑山的影响、大气折射影响,很多因素,所以只做粗略计算。
大致结果为:
6km高云形成晚霞需要云的边界线在日落方向500km以内
3km中云形成晚霞需要云的边界线在日落方向360km以内
2km低云形成晚霞需要云的边界线在日落方向300km以内
ps:
1、地面要有光(例如彩虹时刻),距离需要减半。
2、所在地到云边界距离之间有更低的云高度用更低的云高度计算。
3、所在地到云边界距离之间无云不影响,有雨等能见度低情况会直接影响。
4、云边界安全距离外要求无云,无云包括无薄高云。
晚霞第二定律:晚霞时间定律
晚霞第二定律用于解决不同云高度下,最长可以产生多长时间晚霞的问题。
日落前后,我们看到晚霞从东烧到西,
可以烧的范围=可以看到云的边界距离*2(东侧天空与西侧天空)
而可以看到云的边界距离AB正好是之前算过的(上一篇推送中的可以出晚霞的边界距离要求)。
所以可以烧的范围:
L1(单位km)=2*(arccos(6371/(6371+云高度))/360)*(6371*2π)
这个范围所烧的时间(单位分钟):
T2=L1/(6371*2π)*24*60/sin x
ps:x为正午太阳高度角。
当然,因为太阳照射的是一个范围,所以某一点烧的时间也是有一定持续性。
Z总=所见范围云烧的时间T2+某一点所烧的持续时间T1。
T1=[arccos(6371/(6371+h))/360]*24*60/sin x
ps:其中h为云层高度(单位km)
看不懂上面的没关系,看懂下面算出来的结果就好了,
注意: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日期正午高度角不同,所以没有带入计算。下面结果需要除以sin x才是真实结果。
可以看到T1时间很短,也就是说,晚霞鼎盛时刻一般不到十分钟,想看更长时间晚霞怎么办,去高纬度地区,拥有超长日落。
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:h=90°-|φ-δ|
太阳赤纬(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相等)以δ表示,观测地地理纬度用φ表示(太阳赤纬与地理纬度都是北纬为正,南纬为负)。
以北京夏至为例:
北京为北纬40度,6月22日,夏至日,太阳直射点位于23.5°N,北京当地纬度为40°N,处于同一半球.
得:h=90°-|40°-23.5°|=90°-16.5°=73.5°.
因为不同纬度不同日期的正午太阳角度是不同的,所以具体数值需要根据当地纬度和日期所计算。
晚霞第三定律:云洞大小定律
云洞大小定律可以用来判断日落方向上、安全云边界距离外、不完全开阔的情况下,多大的云洞可以产生多长时间的晚霞问题。
日落实际是地球自转的过程,如果需要z分钟火烧云,就需要让地球自转z分钟下,太阳照射云底部范围变化的距离没云。
也就是在第一定律的安全距离外、日落的方向上,
还需要云洞大小Q km=(晚霞时间Zmin/1440min)*40076 km
ps:40076km为地球周长,1440min为一天的分钟数(24h*60min)
大致算来,烧10分钟就需要278km云洞,所以如果只是看到个小云洞,就不要太期待啥晚霞了。该公式中,还可以通过测量云洞大小来计算晚霞时长。
以上即为晚霞预报三定律全部内容,
如果理论有漏洞欢迎指出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欢迎转发与点赞支持,
公众号文章相关推荐: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更多有趣科普与摄影作品请关注公众号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作者:李召麒
©版权所有,转载请私信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如更多教程与照片
欢迎关注召麒的微信公众号:霜蟾(insukey)
个人网站:http//www.rainywhisper.com
设计作品集:http//www.ons7.com
图虫(id:召麒):http://wife.tuchong.com
500px:https://500px.me/jobsli
instagram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jobs_li/
微博(id:李召麒):http://weibo.com/u/1916231684
知乎专栏(科学摄影):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whisper